在這個網頁裡 有我最新發表的文章與相關最新消息!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 卷上 釋名義 第一 永嘉 鄭曼青 著 (節錄)
拳為兼體用益智勇之運動。太極為陰陽之母。無所不包。以之名拳。命意深矣。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今注今釋 (一): 釋明義第一
記得有一個故事 --- 有一位外國學生請教鄭曼青宗師,說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中國古諺語。然而,為何練習太極拳的學生,往往無法勝過其老師呢?」鄭曼青宗師笑著回答說:「我有寫在鄭子太極拳十三篇的第一章裏頭 啊!」大家卻一時也記不起第一章,到底寫了什麼。鄭老師接著說到:「是學吃虧啦!」大家一時才恍然大悟。原來第一章所提的,是最為重要的原則。
孟子云:「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雖然是老生常談,不過仍然有時代意義!太極拳雖然講求實戰技巧,然而其基本精神,仍然在「讓」字下手。
老子云:「禍福相倚」。有時得與失之間,並非顯而立見的。在許多拳法中,也採用「輕避其鋒」的方法來躲過對方強烈的攻勢。在大勢對己不利時,採取守勢,是最為重要的原則。如太極拳中的「採」和「履」,皆是從「敗勢」中演化出來的!在文王易中,稱為「絕處逢生」!
有許多人在勝利時,往往貪念四起,對於敗兵之將,窮追猛打,也不分析對手是否詐敗,或是另有意謀。這也是兵法中「窮寇莫追」的道理!在勝利時適可而止,也是避免被「採」最重要的原則!
記得陶炳祥老師當年教導暖身功時,常練習撲倒在地與蹲縮的動作。有資深的師兄好奇問到:「老師,為何要練這些動作呢?」陶師云:「就是要防被對方採落地時,還可以不受傷的爬起來阿!」
有時想起自己年少時,也與許多喜愛武術的年輕朋友一樣,喜歡帥氣絢麗的拳法動作,看起來英姿煥發,也挺有威風。無緣無故,練甚麼被打落在地,還可以爬起來的 動作有甚麼用呢?當然,也只有上了年紀之後,才體會到被「打趴」之後還能安然站起來,才是真功夫!當然,對於上了年紀的老人家,可以在不慎跌倒後還能爬起來不受傷,就是最大的蒙福了!
所幸,大部份的師兄弟甚至是部份的學生們,武功都不在我之下,甚至是「青出於藍」的也有許多!所以我也有許多機會練到被打落在地,還可以爬起來的動作。感謝上天賜與機會!
其實失敗並沒有什麼不好,天資愚笨也未必是吃虧的。比賽,當然需要求勝!然而,勝利有勝利的心理壓力和負擔,失敗有失敗的輕鬆和釋然!只要不犯一樣的過錯,就離勝利不遠了!
記得許多練習的學生問到:「何謂鬆?」我說:「那你有發現自己身心正在緊繃嗎?」 當你覺知自己正處於「緊張狀態」時,那你就離「鬆」不遠了!正如禪宗達摩祖師告知慧可大師,將他「不安的心」找出來是一樣的原理。
王錦士老師,將太極拳稱為是改錯拳,十分有道理!然而,首要之務,必須先知道「錯在哪裡?」唯有知道錯在哪裡,才有辦法知錯能改,也才能夠反省和懺悔。是故,跟隨一位乃至於多位的良師益友十分重要,他們會告訴您「錯在哪裡」!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今釋,是個人以現代之白話文,試圖解釋鄭宗師之文言文代表著作「鄭子太極拳十三篇」的發端!然而,現於個人的文書與體會有限,恐怕難以詳盡的註解宗師的所有意境,尚請海涵。希望有志於習練「鄭子三十七式」的朋友們能共襄盛舉,謝謝各位!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 卷上 通玄實 第二 永嘉 鄭曼青 著 (節錄)
太極之名著於易。並出於醫經及道藏。其說甚廣。其用甚閎。
仲尼所謂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者。其理不出乎陰陽。其氣之變化不出乎五行。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今注今釋 (二): 通玄實第二
大家好!上一篇提到的是太極拳最重要的基本原則:「讓」!這章- 「通玄實」所提到的,是身體裡最重要的元素:「水」。
人體有大部份的成份是「水」。水在老子道德經所描述的是它善良的一面,所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而在孫子兵法中,則提到它陰險善變的特質,所謂:「兵形象水!」真是所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雙重特色。
「水」, 在道家稱為「玄酒」。其「玄」字,應對到這篇的主旨:「通玄實」一句,也可讓讀者體會到它功能的高深莫測!水的作用極廣,在體液之中,有調和陰陽的作用。水有極性,可為傳導電性的媒介。活化後的水,具有移動、轉動及震動功能,在四肢百骸中,經絡之間運行,則可如太極拳經論中的「運氣如九曲珠」一樣,無往而 不利!然而,若水排洩不良,積存體內,水氣易生「風、寒、濕」三毒,黃疸、腹水、腰膝間歷節重痛等症,不可不察焉!
在「鄭子太極拳十三篇」通玄實第二中提到:「人之腹部蓄水獨多,猶天地間之有水也。水之害,大則若洪水橫流,小則如決堤沖偃。」又提到:「氣沉丹田,即猶注暖氣於罅中,可以却陰濕寒氣之效而已。能與心相守勿離,猶置火於釜底,使釜中之水乃至於滾沸。漸漸可以化氣,不獨不為害,且有利於血液之循環,其功大矣!」
在於經絡運行上,水氣的通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雖然,經絡運行在幾千年前中醫古文早有記載,然而對於當今科學而言,卻有難以驗證的困境。由於至今科學仍然 無法用解剖來看見十二經絡,故已有不少大陸中醫學者先偋棄十二經絡,直接採用神經通過之處作針灸實驗,據傳亦發現也有不錯之治療效果。
由於在個人之文章中,舉例、理論與實驗皆有一定學術基礎與參考文獻作為基礎,經絡之運行路徑之驗證在當今科學上仍在尋求驗證之中,故暫時對於十二經絡以及奇經八脈之述說,延至十三篇今釋之末章再作補述為宜。然而,可以理解的是,在增進新陳代謝以及血液及淋巴循環之下,其「氣遍周身不稍滯」的氣感,將十分容易體會!謝謝各位!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 卷上 專棄致柔 第三 永嘉 鄭曼青 著 (節錄)
太極拳之特長者。乃氣沉丹田也。氣沉丹田。乃老氏所謂專氣致柔之著手功夫。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今注今釋 (三): 專氣致柔第三
講到第三章,也就是老子的菁華:「專氣致柔」,總有些遲疑和惶恐!雖然「專氣致柔」聽起來像在說「水」,但在這章,鄭宗師提到的是「水火既濟」,也就是「用火」的文明技術!
人類的文明,其兩大部份,乃在於「象形文字」和「用火」!所謂「無極天帝伏羲氏,心傳天機、畫卦作易、妙述天地法則!」則是符號與「文字」的開端!而燧人氏鑽木取火,改變了人的生活。是故,「物熟始食、水沸始飲!」使人免於感染與增進生活品質。
道家中,講的最玄的,是「丹田」!所謂「丹田有寶休尋道、對境無心莫問禪」也是提到丹田!然而,在現代解剖生理學上,卻難以定出或是看出確實丹田的位置在哪裡?然而,以個人初淺的解釋,丹田相對的解剖位置,在人體「小腸」的部位!在中醫理論上,小腸屬於「丙火」,而心屬於「丁火」,故有「心與小腸相表裡」之說!黃帝內經所謂:「小腸者,受盛之官也!」以現代醫學來說,小腸為吸收營養之處,許多生化反應在此發生,所謂的胰液、膽汁、消化酵素、蛋白酶在此作用,「磷酸化」後產生「生物能」,猶如一座「化工反應爐」一樣,不斷的在「鍊化」與吸收「食物的精微」!所以西醫營養學不斷的開發所謂的優格、益生菌、改善腸道的乳酸菌等等,也是有其原因的!
在古代道家所稱「引火歸元」、「抱元歸一」,中醫氣功有「柔腹功」等等,都是企圖使腹中的「穀氣得消」!換句現代運動學,就是要有氧、要運動、要燃燒脂肪等等!雖然用句有所不同,但原理大同小異!
人體的生化反應,大抵上分為「酸鹼反應」和「氧化還原反應」兩種!酸鹼中和生「水」,而氧化還原則為身體的「燃燒」反應。水與火的平衡,將是真氣的來源!
太極拳在動靜平衡,所謂「靜中觸動、動猶靜」的境界中,使身體的運動不至於燃燒的太激烈,產生「口乾唇燥」的上火現象,如「雲手」或「熊經」的動作,使「穀氣得消」,不至於積食而生痰飲,是為妙用矣!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 卷上 專棄致柔 第四 永嘉 鄭曼青 著 (節錄)
讀聖賢書。而能篤行。審問。慎思。明辨。
極其至者。所謂以六經作吾注腳。能使氣質之變化。則余無疑矣。
至於學太極拳。亦能變化氣質。則未之有聞也。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今注今釋 (四): 變化氣質第四
在這章,所提到最重要的是「化」!所謂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變化氣質,也是修煉武術與許多行者最終目的!然而,改變一個人的「氣」容易一些,要改變其「質」,並不容易!很多人都說,靜坐之後,氣色好多了,臉與神色紅潤了不少!這是針對其「氣」而言。然而,若要對其「體質」產生改變,則必需考慮到「精、氣、神」也就是所謂的「靈、魂、體」三方面來考慮!
佛家所謂的「戒、定、慧」,儒家所謂的「智、仁、勇」,也與道家的「精、氣、神」相類似,缺一不可!要徹底改變健康,除了改變心性之外,必須改變營養與作 息,先修養健康,以徹底改善體質!於「鄭子太極拳十三篇:變化氣質第四」之中提到,「孔明食少之日,復何道哉!」。所謂「食少而事繁」,不僅是諸葛孔明當 時的寫照,也是現代許多人的寫照!
記得陶師生前常對我們開玩笑,說到:「你們練功夫,像在吃速食麵!」後來,我也曾對內家拳社的幾位資深社長與社員開玩笑,說到這段有趣的故事。我也補充了一句:「雖然,我們是吃速食麵,但還是有吃到麵、喝到湯,不過像你們就如吃了綜合維他命一樣,武功雖然進步的很快,不過湯頭的味道可能就不是十分清楚了!」
說到練功,有許多人都會有「到底該不該練站樁」這個問題。還有就是:站樁到底腳趾「要不要抓地」等等細微的問題!還有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鄭宗師的美人手是否應該手指「直直的豎著」,鄭子太極拳動作幅度較小,是否適合初學者練習,還是應該先練楊氏太極拳,「先求開展,再求緊湊」等等。其實問題的答案都一樣, 我的回答都是:「那要看你自己的狀況來決定!練得舒服與得氣最為重要。」
養氣本身就是一種追求「自然」的境界!如何在沒有任何外力強迫的情況,你還能自動自發的去作,去練它,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鄭子太極拳三十七式,創拳之初,鄭宗師有鄭宗師創拳的原旨與特色,而之後鄭子太極拳的動作與風格,也有些微的修正。這個現象也可從鄭宗師年輕與年長的拳照、以及錄影紀錄片分析比對出來!相信在許多愛好鄭子太極拳的習練者都有此一發現。然而,習練之初,還是先遵照「鄭子太極拳三十七式」的習拳方式來進行,等熟練之後,再調整成自己的最 佳情形即可!不同的人,練習鄭子太極拳的方式都不同。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年紀、不同心境、不同的對敵狀態時,其拳法必有所改變!故不宜拘泥於同一形式,否則易生僵硬而易被敵所破也。
由於現代人工作繁忙,能抽出三到五分鐘練拳也不容易。所以,拳套練習的選擇以及場地和時間的控制就更為重要了!記得鄭宗師年輕時的紀錄片之中,曾在打鄭子三 十七式之後,挑選幾個認為重要而基本的動作,如「掤、捋、擠、按、單鞭、提手上勢」等等,加強反覆練習!我想這就是在這「三到五分鐘」練拳的菁華動作了!
當代練拳者,每個人有每個人所屬的「天地」,也有自己必須面對的「艱難」和「挑戰」,互相共勉之!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今注今釋 (五): 陸地游泳第五
太極拳之有以異於其他運動者。以其能有專氣致柔之特長耳。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今注今釋 (五): 陸地游泳第五
陸地游泳,在這章中,鄭宗師以其形容練習者的「鬆」字!
記得許多人提到練太極拳要「鬆」,這一字實在難以形容與描述。若以游泳而言,則需要鬆而使身體「浮起來」。由於游泳者是介於氣體與液體之間的界面而載浮載 沉!但要是說打太極拳是陸地游泳,則並沒有要「浮出水面」這個現象!我想在此引用鄭宗師的一句話:「鬆透」或是「鬆開」一詞來形容此現象。
由牛頓力學來說,力量是粒子移動互相撞擊而成,這比較容易體會與了解。然而,波動就不易體會察覺到了!尤其必須有靈明的心,才易「聽到」這樣的波動。於太極拳中,稱為「聽勁」!由於每個人的感覺神經敏銳度不同,故對「氣」的感覺也不同。有人氣感十分強烈,有人雖然內力很強,然而氣感卻不明顯。
張三丰太極拳論中有說:「氣宜鼓盪」。鄭曼青宗師有云:「陸地游泳」。陶炳祥老師有云「一波三折手」。基本上來說,武術的發勁形式有很多,有人以平直的推法,有人用點放的,有人起落大,所以同樣一套拳法,每個人詮釋方式不同。不過,要把力量「發」出去,換句話說,要把波動「傳」出去的目的是一樣的!
傳送波動,多半有介質!聲波藉由空氣,游泳時藉由水。太極拳則藉由對方發來的力!這也就是「借力用力」的基礎!然而,對方的力量,於物理上必須透過對方的身體而傳,也就是介質是人的「皮、肉、肌、筋、骨、髓」而傳。
在物理學上,人體的下丹田(也就是下腹部),就是波源的位置!而所謂的「鬆透」,則是讓此波動的傳送介質-自身的「皮、肉、肌、筋、骨、髓」相合起來,則有所謂的「周身貫串」與「完整一氣」的現象!而「鬆」則是讓內勁透出的不二法門,故有「腹內鬆淨氣騰然」一說。
而在久練太極拳的老者身上,由於其自身的「皮、肉、肌、筋、骨、髓」相合度極佳,則易成「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的 現象。在對敵時,則易於透出體氣,將對方發出。由於對手之身體結構較鬆散,故有「敵散而我穩」的情形!
然而,若是與「空氣相搏」,則介質是「空氣」而非人體,其物理上的情形則大不相同!人體的「皮、肉、肌、筋、骨、髓」再如何鬆柔,畢竟還是「摸得著」。然而,「空氣」則可以說是「摸不著」。「摸得著」則有施力點可以「施力」(當然,太極拳說是「借力」),然而,摸不著則是無施力點可以「施力」。有如鄭宗師體用歌中的「兩儀四象渾無邊」,令人有「拔劍四顧心茫然」的感覺。
由於太極拳創始之初,乃是借由有形的水,來敘述無形之氣,其理論則少,而實練者多!相信實練是十分重要的,如此才能使自身的「皮、肉、肌、筋、骨、髓」相合度實際上的提高。然而,有時對於「氣」與「丹田」的認知度有限,加上「丹田非實腹」的語言所影響,實在是不知如何「養丹田」。我想,將下丹田(也就是下腹部)描述為波源的位置比較恰當,也比較不會被誤解。
在此,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建議。由於習練太極拳者眾,每個人對於太極拳理解的看法略有不同,希望大家能多多參考其他武術的說法,以及觀察其他拳法的發放方式作參考。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今注今釋 (六): 心脊並用第六
內經以任督同舉。書亦嘗以心脊並稱。
而尤以道家對於心脊與修養之關係言之詳矣。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今注今釋 (六): 心脊並用第六
於本章,鄭宗師所強調的是任督之間的通調與平衡。狹義而言,說的是任督二脈為主的通調與協和的力量;廣義而言,則是調節人的身心靈平衡,以及其陰陽調和。所謂任督通則心腎交矣!以脊為體,以心為用,合而言之,則為心腎交,而體用全矣!而鄭宗師的習練與鍛鍊任督二脈之法為:
1. 以熊經、鳥申、心齋為養心氣之至要(任脈之氣)
鄭子養氣三法:「熊經、鳥申、心齋」為養身氣功入門的基石;熊經能促進腰胯靈活度,並增進胯、膝、踝的力量與韌性,習練時上半身須保持正中固定,兩隻手臂放鬆垂下,兩腳與肩同寬,先將身體的重心平移交付左腳,然後向左側轉動腰胯,再將身體重心平移交付右腳,再向右側轉動腰胯。鳥申為拳術築基功法之一,如同火鶴佇立在水中休息,可單腳站立不動達數小時,或是禽類欲飛行先蹲低的行為,皆是鳥申功法最基本的要件,鳥申分動功與行步功,由於行步功比較繁複,故僅採動功方式練習。心齋為禪定法之一,將手印採日月扣(左手拇指和食指相接,右手食指和中指相接,右手附於左手之上),之後放置在丹田之上,可採站姿或是盤坐,心中虛靜,並專注於呼吸與出入息。
2. 以太極拳預備式以及太極拳起式為鍛鍊督脈之經絡導引之發端(督脈之氣)
中醫之經脈學以十二正經脈與奇經八脈為論。依胚胎學而論,乃為先形成受精卵類似蝌蚪狀為始,再繼續分化形成各個臟器,最後出生。而人之老化,也由脊柱與腦神經開始。當更年期之後,骨質之流失,以至於彎腰駝背,古人所謂鞠躬盡瘁,亦足以敘述其梗概!是以練習「預備式」之混元站樁,與「起式」之手腳關節運動,最受重視。站樁之後,骨質不易流失,起式之運動,關節不易僵硬,便是靈活之本源!故以以太極拳預備式以及太極拳起式為鍛鍊督脈之經絡導引之發端,乃是最為恰當的訓練方式!
以如上二法,漸而進入氣功與靜坐養心、養氣、存神的意境,於心齋之中,更有所謂「主人翁在家否?」的自省考驗!
學習太極拳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然而,把一個複雜而艱難的太極拳簡單化,在不失其原意的原則下,是一個未來的趨勢,也是一個必要的過程。減少初學者摸索的時間,增加學習效率與效果是重要的。在此與大家一同分享!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今注今釋 (七): 勁與物理第七
太極拳氣與勁之作用。在乎綿綿不斷。周而復始。圓而神通。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今注今釋 (七): 勁與物理第七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中,勁與物理第七,為太極拳攻守之體用也!其所強調者,在其支撐八面,與專主一方之勢也!
其攻擊,多為一方向。所謂發勁者,放箭似的。鄭宗師云:「發勁必先找到一直線,方可發!」而第二方向,往往與第一方向相反,所謂力之矛盾,可平衡局勢,稱為後坐力之勢也!如此,一攻一守,乃為之稱勢!道德經曰:「知其雄,守其雌」,以及「知其白,守其黑」即為此意。然而,若只有兩個力,僅能平衡局勢,然而尚未稱穩!
若有三個方向,三個點,則為一攻、一守、一合的局面,如同三足鼎立之勢也!一合,其合點為圓心,如鄭曼青宗師所謂的:「一中同長」。若有到八個方向,其形如同八卦,則有撐形為球,方向則為面面俱到,為走化與攻擊的最佳態勢!
尾閭,往往是太極拳,或是道家靜坐中所選擇之第三個點的位置,為三足鼎立之第三足。尾閭至百會,為人體的中心線,也就是鄭曼青宗師所謂的:「一中同長」的中心線位置。然而,尾閭有八髎穴,是津液、精氣難入之處!許多太極拳的轉腰動作,大抵上有幾個目的:
1. 希望精氣容易進入此八髎穴中以溫養督脈之相關穴道。
2. 轉腰容易訓練出撐形為球,成為走化與攻擊的最佳態勢。
3. 轉腰容易訓練丹田,以及感受到丹田的氣動,並與督脈相輔相成。
鬆腰落跨、沉肩墜肘,鬆膝與腳踝,產生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的氣勢,如此一來,鬆柔沉體用兼備,也就自然產生周身節節鬆開、節節貫串的架式,要發勁也就不是難事了!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今注今釋 (八): 養生全真第八
太極拳之運動。以養氣為主。氣沉丹田。曰。氣以直養而無害。蓋宗孟子之言。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今注今釋 (八): 養生全真第八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從第八章起,一直到第十章,主要是提到鄭宗師對於太極拳、中醫以及日常之修真、養性為主題。第八章養生全真,主要是以元炁(或是先天真氣)以及呼吸調息等相關方面著手。從外呼吸到內呼吸,以至於丹田呼吸,胎息入定,陰陽調和為主軸。
而第九章義臟腑,則是以五臟六腑的相對位置,形與神合一之理,暢述其養丹田的重要性!第十章起肺疾,則是以鄭宗師自身之經驗,談論治療肺病的重要原理與原則。而本章談的,是呼吸的原則和重要性!
呼吸本身很簡單,也很自然。然而,呼吸在太極拳、氣功,以及禪坐等,都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南懷瑾老師所講述之「呼吸法門精要」,就提到許多呼吸出入息的要領,可供參考。而在藏密氣功中,出入息則稱為「安那般那」,也是通中左右三脈的法門!
在鄭子太極拳十三篇的養生全真第八之中,所強調的是孟子的「吾善養浩然之氣」為中心準則,並強調「拳論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為立說之宗旨。
也就是說,心與氣息相依,心到、意到、氣到,息進息出,相守於丹田,如母護子一般。心意不妄想、不外弛!如此一來,丹田久必宿氣,可達氣沉丹田之效!任督脈通,則內分泌逐漸旺盛,心靈的感觸也更為細密。津液生,則嚥下,逐漸進入丹田,可養心氣,延年益壽,漸而以假修真,可得養生之效也!
呼吸的息進息出,不只是在口鼻之間而已!周身與九竅皆有出入息。內外的溝通與進出,促進了內與外的交流。有進有出,有失有得,不僅促進了新陳代謝,更能感受到內外的通空,虛與實的相合,對深一層的心靈修煉,有莫大的助益也!在此與大家一同分享。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今注今釋 (九): 益臟腑第九
拳術有內外兩家之分。曰少林。曰武當。
武當即張三豐之太極內家拳也。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今注今釋 (九): 益臟腑第九
益臟腑一篇,鄭宗師以動物之演化角度,來看人類與猿猴、動物之間的異同!
人類,可說是萬物之靈。然而,由於長期站立,雖能更有益於分清濁,與增長智慧。然而,其五臟六腑,乃至於任督脈的運作卻荒廢了!反而遠不如猿猴與野生動物。
由於一般的野生動物四肢著地,跑步、跳躍,五臟六腑緊繫於脊椎(督脈)而跟著擺盪、運動,所以臟腑遠較於人類健康。而且,動物與猿猴的運動量大,臟腑之間的筋膜強健。筋膜,即是中醫所說的三焦也!筋膜強健,則五臟六腑易歸於定位,不易錯位,則五臟六腑的功能容易健全的發揮!若要使身體強健,則反要學習動物的運動方式,如著名氣功中的華陀五禽之戲,即是學習動物的動作來達到養身的功效。
除此之外,還要強化筋膜與丹田之氣。如少林八段錦中的第一式,雙手托天理三焦,即是把筋膜拉開,如此一來,丹田之氣易行於五臟六腑與任督脈之間,對健康則大有助益!
內家拳(包含形意拳與太極拳)與少林拳的拳法招式中,學習動物的動作和運動方式十分常見!除了外形和運動的調身方式之外,內修調心氣,則需要氣沉丹田,依照周身的導引開始,從有形乃至於無形,如此才能夠出神入化。
導引的方式,道家分為水、火、風三路,簡述如下:
1. 風路: 先吸納祖海,即變為真氣,以神意作引,由海底過尾閭,通夾脊至玉枕,直向前經大小腦中間之玄關,此為風路。
2. 火路: 火路是吸氣納祖海,沉海底經精竅後直上心竅,穿絳宮過重樓,沖入天門二孔直入腦臟之玄關,此是火路。
3. 水路: 水路是吸氣納祖海,沉丹田,以元神為引,提陰蹻過膀胱走腎經雙白線上行,從氣嗓直沖腦臟之玄關,此是水路,又稱通天路。
導引最重要的,除了了解相關的路徑之外,順其自然是很重要的。除此之外,導引之時,不能有絲毫的勉強,所謂勿忘勿助,即是此意!否則,揠苗助長反而不好。唯有遵循先天、後天、自然這三個步驟與原則養生,益臟腑才有真正的功效。在此與各位同好分享!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今注今釋 (十): 起肺疾第十
肺病。斷無特效藥。若言有之。欺人之談也。
肺病。必須抗之以精神。抵之以膽量。則不致速壞。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今注今釋 (十): 起肺疾第十
太極拳是十分精深而奧妙的。然而,其基本的原理卻十分簡單。它與一般的運動相同,注重呼吸與增進血液循環。一般西方人所喜愛的跑步健身與游泳也是如此。游泳與跑馬拉松一樣是強健身心的好運動,所不同的是,游泳與跑馬拉松相對於太極拳較為激烈,較適合於年輕人或是身體本來就不錯的朋友們來做這類的活動。對於中老年人,體力日漸衰弱,新陳代謝逐漸下降的人來說,若非是從年輕就練馬拉松或是游泳的愛好者,恐怕比較難切入!鄭曼青宗師於鄭子太極拳十三篇提到:「陸地游泳」一詞。其中說到:「游泳之特長,其體用有二: 一在於能久泅,是為體。一在乎有長力,是為用。」在醫學上,呼吸對於生命十分重要。缺氧對人體的損害最大,也最為嚴重。故西醫急救,首重心肺復甦術,與灌與病人氧氣之高壓氧氣瓶,為第一要務!
中醫黃帝內經《素問·經脈別論》中提到 “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肺在十二官中屬相傅之官,主氣、主治節。相傅之官,也就是相當於宰相的職務,是協助君王治理朝政,協調各部會的平衡。於人體之中,肺部相當於人體內臟的宰相,以協調內臟氣與治節之責。武術與氣功之健身與強身,其理論皆基於此!氣調節得當,身體自然轉弱為強!反之,則免疫力下降,易生慢性疾病,甚至流感等傳染病。
相傳鄭曼青宗師擅長治療肺病。於鄭子太極拳十三篇起肺疾第十中提到:「肺。醫經呼為嬌臟。嬌者,脆弱也!」又說到:「氣沉丹田,則氣積,而肺氣亦充滿矣!佐之以至柔至緩至輕至微之運動,而使肺部漸開漸合,則肺不得為萎。肺不萎,即有生機存焉!」在中醫基礎理論上,若有憂鬱或是情志不遂等症,則治之以肺,以「開肺氣」為主!如張仲景金匱要略中之「百合病」治法即是!簡單的說,若一個人心情鬱悶或是不暢,深呼吸或是所謂的仰天長嘯,皆可去胸鬱而達到暫時舒緩情緒的作用。
於鄭子太極拳十三篇起肺疾第十中,一再地強調,「肺病,斷無特效藥,若言有之,欺人之談也!」;「肺病,必須抗之以精神,抵之以膽量,則不至於速壞。」;「肺病者,直告之以肺病,除精神與膽量不談外,與病者不獨了無裨益,且有促死之理。」;以及「肺病,不可以多臥。西醫往往見肺病者,便令其臥而不動,大錯也!肺,古人喻之為懸鍾,是以擊之能發聲,聲可揚遠而清。」可見得有氧的運動,緩和、持續而均勻的運動是治療肺病所必要的!太極拳,就是一個極佳的選擇。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今注今釋 (十一): 別程序第十一
太極拳運動之大綱。有三。分天地人為三階。
人階為舒筋活血之運動。地階為開關達節之運動。
天階為知覺作用之運動。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今注今釋 (十一): 別程序第十一
鄭曼青宗師於本章別程序第十一和明生剋第十二,皆是屬於抽象的哲學意涵為主,述口訣第十三則是屬於練拳時必須特別注意的重點所在。於本章別程序第十一乃是從有形漸至無形,借假修真、修道還真之妙道也!明生剋第十二則是從陰陽五行、生剋之理來暢述太極拳攻守進退之道。
太極拳之修道還真之法,與易筋經之順序有所差異。易筋經之修道法門,其順序乃是以天(先天)、地(後天)、人(自然)三才行功之法。太極拳之修道還真之法,是以人階(養精)、地階(聚氣)、天階(貫神)的精氣神三寶煉丹之妙藥。《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是此意!
故鄭曼青宗師於本章別程序第十一之一開始即提到:「太極拳運動之大綱。有三。分天地人為三階。人階為舒筋活血之運動。地階為開關達節之運動。天階為知覺作用之運動。」之後又說:「次目有九。每階下各繫三級。一階一級。為舒筋自肩至手指。二級。自胯至湧泉。三級。自尾閭至泥丸。二階一級。為氣沉丹田。二級。氣達湧泉。三級。氣達泥丸。三階一級。為聽勁。二級。為懂勁。三級。為階級神明。是為三階九級。」
故以太極拳之運動,初階可修煉筋骨,暖身延壽;中階可養浩然正氣;高階可達聽勁、懂勁,乃至於階級神明。所以,只管打拳,只修練太極拳,即可至階級神明的奧妙境界,真可說是十分高妙的修真方式!所謂「大道至簡至易」,在習練太極拳而言,可說是最佳的詮釋。長期練習太極拳的好處甚多,至於可到何種的修為,則要看修煉的時間長短、用功的程度與開悟的境界而定!讓我們一同互相勉勵、互相砥礪,以達太極拳的高深境地。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今注今釋 (十二): 明生剋第十二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今注今釋 (十二): 明生剋第十二
本篇明生剋第十二乃是從陰陽五行、生剋之理來暢述太極拳攻守進退之道。一般而言,太極拳十三勢,最多人解釋的是八卦的部份,也就是「掤、捋、擠、按、採、挒、肘、靠」的八方向勢的問題。但在招式與招式之間,必須有變化,就如「明」與「暗」,「光」與「影」,「日」與「月」,「剛」與「柔」之間的相對變化。
對此而言,則是陰陽對立,又是陰陽互根、互用,相互連接承接的接連變化,而此招式,則退藏於「進、退、顧、盼、定」之基本五行之中。所謂進退需有轉化、反覆必有折疊之意也!逢轉必沉,而首尾相應、環環相扣,完整一氣之理也!
一般而言,推手之高手者有兩種。一者、對方中軸穩如泰山,不易撼動者;二者對方中軸飄忽不定,不易捕捉其重心者。前者、則重於「權」,後者、則重於「變」。一者極剛,二者致柔。是故,「權」與「變」在初學者覺得十分困難!此乃因「不到定位則不罷休」的「勇於硬施」的心中固執與堅持所致!
然而,隨著年紀的增長,硬碰硬的打法,其推手法門易於窮盡,所以採用一種「逢轉必沉」,以退為進的作法,先穩定自身,再來求勝的方式,或是突然遇到強勁的對手,不易抵抗時,所採取的「守根曰靜,是謂復命」的歛靜態度。或「進」或「退」,就在方寸之間的掌握了!
而「顧」與「盼」,則有試探的作用在其中。在「忽左」、「忽右」的反覆誘敵之下,可以探出對手的出手意圖,而太極拳的「玉女穿梭」一式,即是代表!
「中定」是必要的,從「起式」至「合太極」。最初為站樁起式,最終亦然。反璞歸真,乃是真太極也!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今注今釋 (十三): 述口訣第十三
「鄭「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今注今釋 (十三): 述口訣第十三
鄭曼青宗師於末章「述口訣第十三」中,提到的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部份,也就是習練太極拳時所必須特別注意的十二項基本法則!此章則與楊澄甫大師所口授的太極拳十要,有異曲同工之妙也。以下所恭錄的太極拳十要,乃是由楊澄甫口授,陳微明筆述,如下:
一、 虛靈頂勁: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血氣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 沉肩墜肘:沉肩者,肩鬆開下垂也。若不能鬆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墜肘者,肘往下鬆墜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放人不遠,近於外家拳之斷勁矣。
三、 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於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於胸際,上重下輕,腳根易於浮起。拔背者,氣貼於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力能由背發,所向無敵也。
四、 鬆腰坐胯:腰為一身主宰,能鬆腰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際,有不得力,必於腰腿求之也。
五、 虛實分清:太極拳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皆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用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六、 上下相隨: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中所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
七、 內外相合:太極拳所練在神,故云: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亦與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能內外合為一氣,則渾然無間矣。
八、 相連不斷:外家拳術,其勁乃後天之拙勁,故有起有止,有續有斷。舊力已斷,新力未生,此時最易為人所乘。太極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終,綿綿不斷,周而復始,循環無窮,原論所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又曰,運勁如抽絲,皆言其貫串一氣也。
九、 用意不用力:太極拳論所云,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絲毫之拙力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束縛,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洫。溝洫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而氣通。如渾身僵勁充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髮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長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拳論中所云,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也。太極拳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棉裹鐵,份量極沉。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面之勁也。外家拳之力最易引動,不足尚也。
十、 動中求靜動靜合一:外家拳以跳躑為能,用盡氣力,故練習之後,無不氣喘者。太極拳以靜制動,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慢則呼吸深長。氣沉丹田,自無血脈僨張之弊。學者細心體會,庶可得其意焉。
鄭曼青宗師所整理的述口訣總共有十二項,皆是較為抽象且深入的意涵所在!蓋鄭曼青宗師乃楊澄甫大師的高足,也傳承了楊澄甫大師的真傳精髓,故與太極拳十要互相比較研修,將會相得益彰。蓋第一至第四項為習拳之要領,第五至第八項為推手之要領,第九至第十二項為發勁之要領。細說如下:
一、 曰鬆:要全身鬆淨,全身鬆開。若不鬆,就是挨打的架子!鬆是練太極拳的第一步,除了身鬆之外,心與意也要鬆開。身心都鬆開,才會有徹底鬆、柔、沉的效果!全身鬆開,心意也放開,才能節節貫串,完整一氣也。如太極拳論中所說的:「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即是此意也!
二、 曰沉:按鬆與沉,原是一事。尤須加以氣沉,氣沉則神凝,其用大矣!所以說除了身沉之外,氣沉神凝,有進一步之修道還真的效果。
三、 曰分虛實:鄭子太極拳,主要以結合易經與中醫,配合近代人的需要所創。相傳鄭曼青宗師晚年,由於許多朝政與工作繁忙,常以練習「虛實分清」的走步法,以替代許多練拳、練劍的時間。其所著作的「體用歌」中,有言:「妙在二氣分陰陽!」。走步法中,左腳實則右手實,右腳實則左手實,以求交叉神經的協調。台北市二二八公園習練與傳授鄭子太極拳的高潤吾老師時常推廣此法多年,效果卓著。由於太極拳與坐禪的不同,乃是佛家所說「行、住、坐、臥」中「行」的部份。由於「行」,才會發現自己重心移轉是否得宜,其氣血是否可以周流全身而達到「氣遍身軀不稍滯」的情形。禪坐則屬於「坐」的部份,以內省自身心境是否清淨,與觀想成就。所謂「行至水窮處,坐觀雲起時」。「動功」與「靜功」交互配合,才能使人休息與運動恰到好處,「養氣」與「用氣」也才能相互平衡。平行步,或是貓步,在薪傳鄭子太極拳傳授中亦屬十分重要的步法。於行走之中,可體會到「虛實分清」,以及轉腰落跨產生重心的轉移是否恰當,與是否「得機得勢」。其姿勢與重心的移轉,確實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腳色!在薪傳鄭子太極拳初級教練的考試項目中,列入重要的考試範圍,以強調其重要性與特色。由於行走健身,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易於接受且易於執行的一項運動。表面上雖然平淡無奇,然卻是健身與分清虛實最重要的一環。拳論所謂「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雙腳就是「處處總此一虛實」之所在!
四、 曰虛靈頂勁:即是頂頭懸,也就是虛靈頂勁也。虛靈頂勁才容易氣沉丹田,乃陰陽互根互用,相互磨盪作用之力量也!前四項主要是強調,太極拳鬆、柔、沉三要,以及腰為軸、頂頭懸、雙腳虛實分清等三法為主。此三法三要,為太極拳之基本要領,不可不慎也!
五、 曰磨轉心不轉。摩轉者。即喻腰轉。心不轉者。乃氣沉丹田之中定也。從第五至第八項為論推手之要義也!太極拳之推手皆須要走化,推手的過程,往往在許多走圈打繞之下,巧妙地化解了對方凶猛的來勢,達到「以柔克剛」的目的!然因「磨轉心不轉」,故「腰轉而不失中定」。在走化上有極為重要的目的!
六、 曰似拉鋸式之攬雀尾。太極拳初步的應用練習在於推手,推手的變化頗多,然大抵上不出基本四式「掤、捋、擠、按」(四總手)的架構,藉由推手,亦可檢驗練拳動作的正確與否。推手的過程,往往在許多走圈打繞之下,巧妙地化解了對方凶猛的來勢,達到「以柔克剛」的目的。在太極拳打手歌中提到:「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黏連隨不丟頂。」由此可見太極基本四式(四總手)在太極拳中重要的地位了,其原理與動作簡單易學易行。所謂有一進者,必有一退,以達中庸與平衡之妙理!故彼此用力均勻,則往復可以暢通無阻。這在太極拳發勁的時機與方法有很密切的關係,在之後的數點會再加討論。
七、 曰我不是肉架子。汝為什麼掛在我身上。在推手時,或是在推手比賽時,由於久戰疲累,常常重心沒有坐後腳,此種「掛肉」的情況,在推手時其實還蠻常見的!深具經驗的推手者,若當對方「掛肉」,則可順勢引進落空,則對手無不趴地者!故推手宜重心落後腳,勿「掛肉」於對方,宜切記之!
八、 曰撥不倒。不倒翁。周身輕靈。其根在腳。非具有鬆、沉兩種功夫。不易辦到。在推手上,有前三後七與前四後六兩種步伐的說法。然而,其步法的重心,仍然以坐實後腳為宜。若初學者易腳酸,則可左右腳輪流交替行之!練單腳則可練成雙腳不雙重的重要原則,也是分陰陽虛實的初階,是初學太極拳必須注意的。在此與大家分享!
九、 從第九至第十二項為談發勁之法要也!所以,鄭宗師在這段開頭第一句,則是曰能發勁。何謂發勁。放箭似的。而後又曰。要得機得勢。要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這幾句話比較難以領會。基本上,以力學而言,無論是發力或發勁,都要涉及重心的移轉,故「勁源」與「勁根」是十分重要的!太極拳,則在習練之初,反其道而行,先以鬆柔,使身心靈得以充分休息,之後再逐漸加力,雖「虛其心」,然而「實其腹」(強化腰腎與丹田氣)。雖「弱其志」,然而「強其骨」(以站樁與功架增加內勁與貫串)。如此,「有虛」、「有實」,「有弱」、「有強」,陰陽相濟,方為太極拳之本意。「勁源」(即是「實其腹」的腰腎與丹田氣)與「勁根」(即是「強其骨」的湧泉與樁步,即所謂的其根在腳),是在鬆柔心情,與身心靈之後,首先必需要強化的部份。鄭曼青宗師在體用歌中所提之:「湧泉無根腰無主,力學垂死終無補。」一句,足以形容其重要性。當然,雖說十分重要,但也不要「意太重」,只要有「刻刻留心在腰間」,也就可以「腹內鬆淨氣騰然」了!
十、 曰搬架子。要平正均勻。這段說到,要平正均勻,最為平淡也最為難能。對於未學太極拳或是初學太極拳者,要平正均勻而無菱角最為困難!尤其現代人長時間工作,聳肩、脊椎側彎等症,層出不窮,尤其以腰跨要平正均勻,最為難得!腰跨要平正均勻,要走化、要發勁才會有力量。
十一、 曰須認真。拳打手歌中提到:「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黏連隨不丟頂。」由此可見太極基本四式(四總手)在太極拳中重要的地位了。其原理與動作簡單易學易行,詳述於附錄之中,敬請卓參!
十二、 曰四兩撥千斤。習練太極拳而有成就者,絕大部份並非天生強健而有力氣者,往往是天生體弱多病,甚至於青年時代曾患過大病者。由於這些人本來手上就沒有多少力氣,所以更能體會到『鬆柔走化』的定義。尤其在健康狀況不佳時,對外界的『聽勁』,就特別的強烈!外面一有風吹草動,人就咳嗽感冒,隱約知道秋天來了,天氣變了!猶如貧困的人,對物價的波動,鄰居對他的指指點點特別敏感!當然,以上也只是比喻。然而,實際上習拳或練習之時,弱小者通常其『聽勁』也會特別強烈,這也是事實。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中的『起肺疾』中所述。鄭曼青宗師也提到,自己年輕時得到肺病,百藥罔效,習練太極拳而癒。然年輕時,『甫病癒,拳即廢』,和現代人一樣,忘記了真正的救命拳法,直到病再發作了,才體認到拳的重要性。之後天天練習,才最終有所成。尤其在病癒後,對於太極拳的感情,比起一般人純粹的興趣或是好玩的心態,強烈許多,所以能夠支持自己不斷的練習拳法。道德經中所謂:『柔弱,生之徒』,其實並不是十分容易體會。由於太極拳一開始,就要拋棄一堆東西,如放棄掉拙力等等。這對於練習西洋拳術,乃至於其他拳法的人,等於要求對方放棄追求財富一般的不可能。許多入門的朋友會說,這樣如何攻擊人,如何有勁道,如何健身、健體。其實這個道理,與目前的吃蔬果養生的道理相同!理論上清淡的食物沒有熱量,沒有像肉類或雞蛋有充足的蛋白質,但是會清瀉掉許多身上不必要的濁物,例如排宿便與積食等等。練肌肉,用力的習慣,是人常有且是自然而然的天性,但是日積月累下來,常會在肌肉或是體內產生細胞代謝出來的廢物無法清除,以至於肌肉痠痛、易於疲勞,甚至噴塗藥物也無法放鬆緊繃的狀態。此時,心與拳的鬆柔,便產生了妙用!人於放鬆情況時,感覺神經才能恢復敏銳,呼吸才能調勻,身體各部份所受的養分才能充裕。許多習拳的朋友應該有這個經驗,就是:當自己很忙的時候,常忘記呼吸,也忘記吃飯時間,直到累了,休息的時候,猛然深呼吸,才會覺得頭暈目眩!練習太極拳套路,主要還是體會其鬆柔為主。記得陶炳祥老師以前常要我們多練習鬆身、套路與推手練習,但並不希望我們常參加比賽。當然,並非套路或推手比賽不好,只是許多人難免會有得失心,比賽易造成緊張而已!陶炳祥老師體重僅有44公斤,若與體重八、九十公斤的人相抗,一般人則必敗無疑!然而,陶炳祥老師仍可以走化自在!許多人總是認為必有訣竅或是祕法在於其中。其實,心境上的鬆柔與聽勁才是最重要的。於本段四兩撥千斤一文,可說是以柔克剛,以弱取強最重要的指標所在!於「鬆柔」與「聽勁」下手,再學習「發勁」之法,才容易有收穫。這也才是太極拳借力用力的宗旨所在!子太極拳十三篇」今釋 (十三): 述口訣第十三